网上有关“湖南过年的风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湖南过年的风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它持续的时间最长。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 。
就从先年的二十四说起好了 ,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 ”,也叫 “小孩子过年”。 这一天 ,经济宽裕的家庭还会给小孩除压岁钱之外的礼物,怪不得“细伢子”盼过年了相传是日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 ”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 ,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 , 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 ” 。 人们在过小年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打扬尘”。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 ,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湖南话为“打扬尘”。“打扬尘 ”现在并不单指清扫蜘蛛网、墙顶或者屋顶灰尘,而成为做清洁卫生的一个代名词 。以前农村是烧的柴 ,屋顶上方上面全是黑漆漆的一层灰尘,随着生活水的提高,现在的家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 ,都很少有烧柴的了,但是大打扫还是必定的。
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夕,或叫大年三十 ,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 ,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十二点到晚上八点之前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 ,表明就是哪一家开始吃团年饭了,说到这里要讲讲鞭炮了,过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 ,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旧时放鞭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 、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 ,不过湖南好多地方过年从来就没有禁过鞭 。众所周知,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全国驰名 ,享誉海内外。新中国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浏阳鞭炮。(呵呵,卖一下广告)有了这一层原因 ,湖南过年时都是满城响声震耳,硝烟弥漫。放鞭炮也有许多讲究,鞭炮在不同的时间燃放,就有着不同的含义 。除夕这天晚上 ,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 ,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时间随各家定,但有一点是鞭炮燃放时不能中断,如有中断 ,来年可能有不顺利的事情发生,这是每一个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 ,人们放鞭炮时,都特别仔细,尽量避免中断现象的出现。
言当正传 ,湖南人过年,除夕一定会吃鸡、肉 、鱼、猪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鱼大肉 。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 ,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 ,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猪肘子嘛,称“团年肘子”。 有的家里的餐桌会出现鸡爪子 ,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蔬菜类必会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气气 ,事业欣欣向荣 。一般吃年饭的时候是越久越好,具体的意义我不记得了。这一天禁忌很多呢。奶奶那时总是叮嘱我们,不要乱说话 ,比如说:“死 ”呀,“烂”呀,“坏了”之类的不吉利的话,万一说漏了嘴 ,大人马上就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 。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说“打发打发 ”;若酒杯倒了 ,就说“酒泼红地”。避免因此而带来不吉利的事情。在初一也有这些禁忌的 。吃过饭后大家就会开始再一次的打扫下卫生和为晚上的守岁做准备或是出去到处逛逛。吃过晚餐后,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树蔸男女老幼围炉共话,至于城市里自然就是围着电烤炉了 ,为什么一定要围个这样的东西呢,因为——湖南过年时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 、打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长辈给小孩压岁钱 ,全家品吃欢坐等候新年的到来。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烟花四起 ,震耳欲聋,洋溢着浓浓的辞旧迎新的气氛。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说:“请辞岁” 。各家都高兴的出门迎接,捧出点心糖果之类的零食 ,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 ,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有俗语说:“小孩盼过年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到初一了 。也是早上起来放鞭炮,然后吃一些点心后 ,就要准备好头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也就是四川人说的“NAO(这个字不会打)糟”吧。极其的好吃 ,甜甜的,有点酒香,喝多了对于酒量不好的人来说还真的会醉呢。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 。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 ”宇 ,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 、“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在阶基和柴湾堆很多柴,谐多财。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 ,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 。初一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呆着 ,但有的地方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这句俗语讲的是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 。湖南人特别重礼节 ,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我都忘了我们家是怎么样的 ,好象两种情况都有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初五这一天不拜年,人们管初五拜年叫“拜五中 ”,(“中”字为音译)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 ,娘家人这一年经济都不会兴旺 。如果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或作为客人到别人家拜年,都是不会令人高兴的一件事。还有一个讳忌的是拜年时要看欲拜之人是否起床,如果人家尚未起床 ,则忌入床前拜年。老辈人认为给死人祭拜就是在床头拜,这一点视为大忌 。
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 ,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民间谚语:“三六九,往外走” ,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人流量会大大增加。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讲究“七不去(念ke去声 ,家乡话发音),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这一天 ,“八 ”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 。以后 ,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 ,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有俗语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 ” 。元宵观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 ,有的挂于门顶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游街了。这一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 ,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 、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 ,故名闹元宵 。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乡下的舞龙的队伍是最多的了,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 ,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大家多会赐上一个红包。而且已婚未育妇女 ,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 ”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 ,名麒麟送子。湖南人拜年、看龙灯 、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点全国各地全都一样吧 ,就不多说了。
上述就是湖南人过春节的大概一些习俗吧 。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的意思
湖南风俗习惯 湖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民勤勉 ,精耕细作,种植水稻已有万余年历史。漫长岁月,长沙先人培育出早、中、晚 、粘、糯、籼 、粳、长芒、短 芒等众多稻谷品种,据1949年统计 ,仅浏阳县栽培的水稻品种就有149个. 长沙地区多在高岸田种早稻,早稻收割后种红薯 、玉米、豆子、高梁 、荞 麦等杂粮。低岸下湿田种迟熟品种,如冬粘、重阳粘 。早稻多在清明前后 下种 ,所谓“桐子叶马蹄大,作秧无挂碍。”谷种下泥,一般在田间扎以 假人 ,或悬假鹞,以防鼠雀。第一次扯秧,要点香烛 ,鸣统放炮,叫开秧 田门 。插秧,俗名插田、栽禾 ,有的恭贺曰“栽米树”。栽禾往往由能手 “劈页 ”(开页)——在大田对岸插一杆,下田先栽几蔸,瞄准成线,以 此为基准 ,边退边栽,一排四蔸,由左至右 ,叫栽“随手禾”。到彼岸 时,秧苗横直成线,犹如一页书 ,煞是好看,故名劈页 。第二人从右边依 “页”而栽,叫“削页 ” ,余此类推,次第排开。 若前者被后者超过,则 被戏之为“关鸭子”、“钻布袋”。若中途拐了弯 ,则被笑为“过洞庭 湖” 。为抢季节,亲友前来帮工,叫“打报工 ”。栽禾被视为重要的竞技 活,能手倍受尊敬 ,称为栽禾师傅。收割早稻,要称肉打酒,盛情招待 , 所谓“栽禾师傅扮禾客”。但早餐忌用肉,以防镰刀伤手 。晒谷,多用篾 制晒簟 ,或将晒谷场糊以稀牛粪,使其光滑无泥沙。谷晒干后,用风车 吹 ,而无“扬场”的。除水稻外,长沙种植大麦 、小麦、荞麦、高梁 、包 粟、胡麻(黑芝麻)、白芝麻 、油菜、茶叶、蚕桑 、苎麻、棉花、黄花菜 等农作物的历史也很悠久 。豆类作物,常种蚕豆 、豌豆、黄豆、黑豆、红 豆 、绿豆、饭豆、泥豆 、峨嵋豆、荷包豆等。其中黄豆又分五月黄、六月 黄 、七月黄、八月黄等。泥豆又名懒豆 ,是制作浏阳豆鼓的上等原料 。红 薯和烟草是明代引进的,但发展很快,种植面广,有“一季红薯半年粮 ” 之称。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其中有流行于湘中 、湘东和洞庭湖滨的长沙花鼓戏 ,流行于常德地区的常德花鼓戏,流行于湘北岳阳、临湘一带的岳阳花鼓戏,流行于衡阳地区的衡阳花鼓戏 ,流行于邵阳地区的邵阳花鼓戏,流行于湘南祁阳、零陵 、东安一带的花鼓灯和流行于湘南的道县、宁远、蓝山、新田等县与调子班合流的零陵花鼓戏 。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和音乐风格,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支派。侗族少女 湖南传统节日众多 ,表现形式多样。各民族 、各地区比较普遍的传统节日有年节、春 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 、中秋节,并沿袭着许多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 。年节。从农历腊月廿四起(部分地区和土家族自腊月廿三起),至腊月三十日 ,是湖南各地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廿四日相传为灶神上天之日,旧俗在廿三日夜备果品祭灶, 求灶神上天奏事时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团聚过“小年” ,廿八日打扫庭除 。最为隆重的当属腊月三十除夕夜,游子远归,合家欢聚吃团圆饭,谓之年饭。年饭以丰盛为要 ,鸡 鸭鱼肉蛋蔬,满桌杯盏,但许多地方仍保留着传统而独有的菜谱。鱼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 的一道菜 ,寓“年年有余”;郴州人兴吃酸萝卜猪肝肠,象征为人要有肝肠;洪江一带喜 吃春粉,米粉上盖有鱼、肉、鸡 、鸭、蹄花、生姜各两块 ,以示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备 有一碗四季葱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 ” 。在大年三十夜,民间有守岁之俗 ,合家围炉团坐,辞旧迎新,许多地方有烧柴蔸火习惯 ,取“财头”谐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春节。旧俗一般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止 。新正初一鸡鸣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谓之“开财门” 、“开门红 ”。燃烛敬天地、拜祖先 ,然后出门拜五方,称作“出行”或 “出方”。节庆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热闹的是耍龙灯 。龙灯的品种繁多 ,如长龙、 老龙、幼龙 、鳌龙、草把龙等。玩龙灯一般是初五出灯,十五收灯,游行于街巷与田垅之 间 ,遇宽敞人多之处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带,有的玩龙灯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 周围数十里的同姓村寨 ,俗称“玩家门灯 ” 。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各家均要吃元宵,以 示团圆和谐。湖南的少数民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习俗 ,其中别具一格的是侗族的“行年”,土家 族的“过赶年”和“调年会”。怀化侗族乡村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有以寨为单位集体去另一寨作客的习俗,称“行年 ”。行年的芦笙客到另一寨后 ,主寨要举行集体宴会,首 先由客寨特意挑选的十二三岁的少年讲“款” 。“款”的内容一般是从“开天辟地 ”、“ 洪水滔天” 、“人的起源”、“芦笙的来由 ”一直讲到“村规寨约”。每讲一段,众人齐 声应和:“是呀!”以示赞赏。讲完款 ,主寨便大摆酒席,尽欢而散 。湘西土家族的“过 赶年 ”即提前一天过春节。相传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调到东南沿海抗倭,军令紧急 ,便提前 把年过了,奔赴抗战前线。土家兵出征后,立了东南第一功 ,后人为了纪念这次出征,便 把春节提前了一天,一直延续至今 。土家族的“调年会” ,节庆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连 续举行几天几夜,最热闹的是跳摆手舞,同时还要举行地牯牛角力、抵杠斤和蛤蚂抢蛋等 传统民间体育和物资大交流。
在清明节 ,湖南民间仍沿袭着祭祖扫墓,上坟挂纸的习俗。因清明节前后春暖花开, 各地踏青之风盛行 ,民间还有在这一天放风筝的 。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湖南各地有龙舟竞渡之俗,以纪念屈原自沉 ,尤以汨罗为盛。端 午食品以粽子 、盐蛋为主,民间有悬挂艾蒲等香草,缠五彩丝线 ,用苍术、白术、云香燃 烧烟熏屋,小孩额上点雄黄等习俗,其意在于避疫去邪。不少地方 ,尤其是土家族还有大 小端午之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 。苗族端午则过龙船节。六月六,又称半年节 ,湖南各地将此日作为尝新节。节日中以七线禾穗置饭上蒸熟, 近世有人即将新米置陈米上,还有全以新米蒸熟 ,先敬祖先,再给狗先尝,然后尝新。以 示不忘祖先赐福 ,不忘狗从天宫偷来谷种之德 。邵阳一些地方,六月六还要祭牛栏土地。 六月六各地有翻晒衣被 、书籍的习惯,有“人晒衣裳龙晒袍”之说。 中秋节 ,俗称团圆节 。中秋佳节,皓月皎洁,全家在月下摆设香案供桌 ,供设时新瓜 果、莲藕、月饼,敬月赏月,合家团聚。长沙民谣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 ” ,已嫁 之女均接回过节。中秋期间,妇女有簪桂花或在房中插桂花的习惯,各地还有到南岳朝“ 八月香”之旧习 。中秋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 ,湖南部分地区也有端午不吃粽子却在八月中 秋包粽子的习惯。 湘西苗族除上述节日外,最隆重的节日是“四月八”和“赶秋”。“四月八 ”是纪念 一位名叫亚宜的苗族英雄的节日 。每到农历四月八日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 ,成群结队地 涌向苗族英雄亚宜战斗过的地方——凤凰落潮井“跳月”,节日活动有吹芦笙 、吹唢呐、 赛歌、击鼓跳舞等。“赶秋”是苗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每逢立秋日,人们着盛装 ,聚 集禾场荡秋千、赛苗歌 、演苗戏、耍龙、舞狮 、吹木叶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找伴侣 。 湖南瑶族的节日极多 ,不同地区的瑶族有自己独特的节庆活动。如隆回瑶族在每年农 历七月初五至初七举行“坦勒贵 ”;洞口瑶族在农历十月初六日举行“啪嘎节”;在农历 十月十六日,湘南过山瑶地区过“盘王节”,新宁瑶家则举行“打鼓堂 ”等。其中尤为隆 重的是湘南过山瑶庆祝祖先盘王生日的“盘王节”。这一天,瑶族的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 , 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最精彩的当属舞鼓 。舞者怀抱长鼓,站立在一张小方桌上 ,一边用 手击鼓,一边舞蹈,两膝始终弯曲 ,每一个姿态都保持着曲线,动作节奏鲜明,稳健有力。 湖南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 ,如流传许多地方的“三月三”、“谷雨茶节 ”、 “腊八节”,侗族的撒玛节 、姑娘节,江华瑶族的敬鸟节 ,湘西土家族的灭鼠节,等等, 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端午节有何习俗?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①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 ,②
生入瞿塘滟滪关 。③
未到江南先一笑,④
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⑤
绾结湘娥十二鬟。⑥
可惜不当湖水面 ,
银山堆里看青山 。
作者
1045-1105,字鲁立, 号山谷道人 , 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
(1067)进士,任叶县尉。熙宁初,教授北京国子监 ,知太和县 。元佑初,召为
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绍圣二年(1095) ,贬涪州别驾、黔州
安置。徽宗立,复谪宜州,卒于贬所 。所著《山谷内集》一十卷 、《外集》十
七卷、《别集》二卷,有任渊等注本 ,今存。
注释
①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 ②投
荒:贬官到荒僻的地方 。 ③瞿塘:峡名,在四川省奉节县附近。滟滪(音艳
预)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 ,
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 。古代民谣有“滟滪大如襆(音浮),瞿塘不可触”的话。
因其险要,故称之为关。生入……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 ,年老思归,
有“但愿生入玉门关 ”的话 。此用其语。 ④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
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 ⑤川:这里指洞庭湖。 ⑥这句写风雨凭栏时所
见君山。绾(音晚)结:(将头发)向上束起 。湘蛾:《楚辞·九歌》中的湘
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 ,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发髻。
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
品评
据任渊所作黄庭坚诗谱,此二诗手迹有跋云:“崇宁之元(元年 ,1102)正
月二十三日,夜发荆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阳),数日阴雨不可出 。二月
朔旦 ,独上岳阳楼。”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
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建中靖国元年(1101) ,出了四川,次年(即崇宁元年),
又从湖北沿江东下 ,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 。这时,他已被贬七年 ,流转
在四川湖北一带,环境非常恶劣,又到了对于古人来说算是高龄的五十七岁。
长途漂泊 ,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上高楼,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
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 ,瞻望前路,
又不能不痛定思痛, 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 , 凄然一笑 。我们读过苏轼的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想见此老真
是胸次浩然 ,早已将一切忧患置之度外,真像关汉卿在套曲《南吕·一技花·
不伏老》中所说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 、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
豌豆。”黄庭坚与之相比 ,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很
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是读者所应当注意的 。
独上高褛 ,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
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 ”,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 ,而将其认作湘峨
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
(望君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 。”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
启发 ,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也是文学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但他的业绩
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对他的评价 ,也随着
历史上文艺思潮及价值观的不同而大有高低 。对黄庭坚的艺术技巧,今后似乎
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为国内四大传统节日和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承载着2000多年华夏文化的记忆 ,承载着神州大地代代相传的习俗。今天,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过端午的一些个习俗吧 。
端午节习俗:
1、吃粽子
据说,“端午食粽 ”是为纪念屈原形成的。元朝马致远在《双调拔不断》中说道“屈原清死由他恁 ,醉和醒争堪”。据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其中的“角黍 ”便是粽子的古称。可见到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包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梁实秋散文集《雅舍谈吃》中 ,更是直接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 。
2、鸡蛋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据说吃端午节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会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都不会头痛。
3 、赛龙舟
传说是楚国人借龙舟纪念屈原。《隋书·地理志》记载在屈原投江后,“士人追至洞庭,不见 。湖大舟小 ,莫得渡者,鼓棹争归……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 ,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其实,“龙舟竞渡 ”早已出现。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中提到 ,划龙舟之习俗早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龙图腾以祈求避免水旱之灾。随着时代的发展,赛龙舟这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逐步流传至海外 ,并被世界各地人民接受和喜爱,并被列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 。
4、插艾
是我国一项民间习俗,以艾草悬插于门户、堂屋 、床头等处,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丰子恺的《端阳忆旧》中便提到 ,端午的早晨要制造蒲剑,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 ,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
5、佩香囊
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 、避瘟、防病的功能。
6、点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药材 ,据说能杀百毒。在端午节时,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 、鼻子、脑门、手腕 、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 ,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 、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
7、戴五彩绳
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 ,俗说以益人命。”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 。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 、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 ,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8、挂小扫帚
端午节用绑有红线的扫帚扫垃圾出门,称“扫岁地 ” 。绑有红线的扫帚亦表示吉祥如意。把苘麻染成**,然后用红线勒成约一寸长的小扫帚和小炊帚 ,在端午节这天打扫房屋,并且在身上佩戴这样的小扫帚,寓意扫除垃圾 ,清洁卫生又有扫除晦气,消灾除病,驱除灾魔和不祥。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 ,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 。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 ,祈愿祖国繁荣富强 、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关于“湖南过年的风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从阳]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ino520.cn/life/202508-1533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从阳”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湖南过年的风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湖南过年的风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
文章不错《湖南过年的风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