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特征

网上有关“地层特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层特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富县地区沉积盖层主要包括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 、上石炭统—中侏罗统,其中上三叠统延长组是本区主要勘探目的层之一 ,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 。

图3-3 志靖南 LO1JAN40东西向测线地震剖面(2001年)

图3-4 志靖西新26井过井地震剖面

关于延长组的划分与命名,曾经几度变更。最初于1926 年,Fuller和 Clapp 根据陕北绥德-延长剖面命名为“延长相”;1934 年潘钟祥改称“延长层 ”;1959 年甘克文更名为“延长群” ,并包含潘钟祥划分的“瓦窑堡煤系”下部,细分 5 个岩性段;1980 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将“延长组 ”第一、二段命名为铜川组。

1989年 ,《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将铜川组、胡家村组 、永坪组、瓦窑堡组合称为“延长群”,其中铜川组相当于延长群的第一、二段,胡家村组 、永坪组、瓦窑堡组分别相当于第三、四 、五段 。1994年 ,《全国地层多重划分-陕西省岩石地层》把延长群划分为铜川组(第一、二段 ,T3y1+2)、永坪组(第三 、四段,T3y3+4,包含原第三段胡家村组) 、瓦窑堡组(第五段 ,T3y5)。

2000年,《中国地层典》把铜川组归为中三叠统上部,永坪组(包含原胡家村组)、瓦窑堡组划为上三叠统。其中 ,铜川组为一套温湿气候内陆河-湖相沉积,其上部—顶部夹油页岩标志层,与下伏纸坊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永坪组(含原胡家村组)为一套灰白色、灰绿色 、黄绿色厚层中、细砂岩、粉砂岩与灰黑色 、蓝灰色泥岩互层 ,为重要的含油层,与下伏铜川组、上覆瓦窑堡组均呈整合接触;瓦窑堡组为湖盆进一步收缩-消亡形成的湖沼相沉积,顶部多遭受剥蚀 ,与上覆富县组平行不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

至今,油田上仍普遍使用延长组这一名称,并总体上采用孙肇才等(1974)的划分方案 ,把延长组作为整个晚三叠世的沉积地层 ,包括铜川组、胡家村组 、永坪组、瓦窑堡组,为一套浅灰色、灰绿色 、黄绿色、褐灰色中细粒砂岩、灰色粉砂岩与深灰色 、灰色 、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夹黑色碳质泥岩、页岩及油页岩组成的含煤 、含油岩系,偶夹较薄层凝灰质泥岩、煤线或薄煤层 ,产有著名的铜川植物群 Tongchuanophyllum-Danaeopsis magnifolia 和延长植物群Danaeopsis fecunda-Bernoullia zeilleri,靖边、安塞地区长 6 油层组植物化石较为丰富(表3-1)。

表3-1 靖边 、安塞地区长6油层组较为丰富的植物化石

为了满足油气勘探生产与科研不断深入的需要,笔者根据岩性组合、沉积构造、生物组合以及测井曲线特征 ,在延长组划分为5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延长组从上而下细分为10个油层组(段)(见图2-5)。通过对富县及其邻区钻井岩心 、露头、录井及测井等剖面资料的分析表明,自下而上本区延长组各段、油层组特征如下 。

1.延长组第一段

该段主要为河流 、三角洲相沉积 ,岩性为灰绿色、肉红色块状长石砂岩,间夹暗灰绿、紫红色泥岩。盆地内分布广泛,北薄(小于100 m)南厚(约300 m)。该段孢粉主要以托第蕨孢属-瘤面三缝孢属组合为特征 ,托第孢 Todisporites 含量高达 30.8%~76%,瘤面三缝孢属主要为普鲁塞尔瘤面三缝孢 Cycloverrutriletes presslensis,含量为13.8% 。该段主要为长10油层组 。

长10油层组在本区为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砂岩 、深灰色泥质粉砂岩及灰黑色泥岩 ,底部为粗砂岩 ,局部见铝土岩;H4 、H3井可见灰黑色薄层页岩及白色粘土岩。自然电位曲线呈高幅钟型、箱状负异常,视电阻率为指型、钟型 、箱型高阻。区内该油层组厚140~210 m,与下伏纸坊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

2.延长组第二段

该段主要为湖泊、三角洲相沉积 ,主要岩性为灰绿色、浅灰色 、褐灰色中细粒砂岩夹黑色泥岩(图版Ⅰ-1—Ⅰ-3),中部油页岩分布稳定。盆地内分布较第一段广泛,仍呈北薄(100 m左右)南厚(约200 m);具北粗南细、上粗下细的岩性分布特点。该段孢粉组合特征与第一段极为类似 ,主要以托第蕨孢属-瘤面三缝孢属组合为特征 。该段可分为长9、长8两个油层组。

长9油层组下部为灰白色中细砂岩夹泥岩,上部为深灰色粉砂岩与灰黑色泥岩 、碳质泥岩近等厚互层,顶部为黑色泥岩、页岩、砂质泥岩(俗称“李家畔页岩”) ,是电阻率相对较高的区域性生油岩标志层。区内本油层组厚90~150 m,区外南面的HS1井厚235.5 m,与下伏长10油层组呈整合接触 。

长8油层组为暗色泥岩 、砂质泥岩与灰色粉细砂岩、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图版Ⅰ-4—Ⅰ-6) ,向下泥岩增加,偶夹水云母粘土岩,砂岩具交错层理 ,局部含油、含砾。厚100~198 m ,与下伏长9油层组呈整合接触。

3.延长组第三段

该段主要为浅湖 、三角洲及沼泽相沉积,岩性以灰绿色 、浅灰色、褐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泥质岩 、油页岩为主,砂岩集中分布于中部 ,上下泥岩发育,底部发育厚层油页岩 。盆地内除西南局部遭受剥蚀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仍具北薄(120 m 左右)南厚(300~350 m)、北粗南细、上粗下细的厚度和岩性分布特点 ,东部岩石粗而薄。该段孢粉组合与第一 、二段有较大差别,主要发育旋脊孢属-单脊双囊粉属组合带,除单脊双囊粉Chordasporites 和阿里粉Alisporites 明显增多外 ,旋脊孢 Duplexisporites 的大量出现成为本段孢粉组合的显著特征 。该段可分为长7、长6、长4+5四个油层组 。

长7油层组下部为少量灰色 、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与灰色泥岩互层,中上部为深灰色、绿灰色泥岩 、油页岩夹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黑色泥岩、页岩、油页岩;测井曲线具有“三高一低 ”(电阻率 、自然伽马 、时差高 ,密度低)的特点(见图2-5),素有“张家滩页岩”之称,是盆地内区域性分布的极为重要的生油岩标志层。岩层发育水平层理、波状层理 ,局部见平行层理、包卷变形层理和近垂直的虫孔构造等;泥岩见钙质结核 、网状裂隙方解石充填现象(图版Ⅱ-7—Ⅱ-12) ,F5、H3 井含介形虫、方鳞鱼化石及黄铁矿颗粒。区内该油层组厚87~139 m,与下伏长8油层组呈整合接触 。

长6油层组为灰黑色 、灰色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互层,间夹黑色碳质泥岩 、页岩及极少量煤线 ,岩性复杂多变。岩层具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 、包卷变形层理等,砂岩底部含砾并发育底冲刷面构造,含植物茎干、叶脉化石 ,可见垂直层面的方解石细脉(图版Ⅰ-13,Ⅱ-1—Ⅱ-11)。F30、H4井长6油层组下部夹黑色页岩,F9井夹有分别厚0.31 m 、0.74 m的两层泥质碎屑中砾岩 。该油层组厚80~150 m ,与下伏长7油层组呈整合接触。

长4+5油层组由浅灰色粉细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组成,泥岩含砂且常见碳化植物碎片。岩层中常发育透镜状 、波状层理,可见包卷变形层理及块状层理等(图版Ⅱ-12—Ⅱ-14) 。此外 ,F9井上部产灰色中粗砂岩及含砾粗砂岩,间夹薄层黑灰色碳质泥岩,砂岩胶结疏松 ,含较多黄铁矿结核和分散斑晶;H3 井上部夹煤线。该油层组厚 80~90 m ,与下伏长6油层组呈整合接触。

4.延长组第四段

该段主要为河流、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岩性为灰绿色 、浅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夹灰黑色、蓝灰色粉砂质泥岩 。盆地内除南部及西南局部遭受剥蚀而缺失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岩性基本一致 ,但北粗南细、上粗下细的岩性分布特点仍较明显,厚约60~250 m。该段孢粉组合较第三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是稀饰环孢Kraeuselisporites 、单束多肋粉Protohaploxypinus含量增加 ,除含单脊双囊粉Chordasporites外,四肋粉Taeniaesporites和多肋粉Striatites都占有显著地位。该段可分为长3、长2两个油层组 。

长3油层组为灰色、深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页岩夹浅灰绿色细砂岩或略等厚互层,局部夹煤线 ,见少量斑状含油或油气显示 。自然电位曲线呈钟型、箱状负异常,视电阻率为稀疏锯齿状。该油层组厚80~165 m,与下伏长4+5油层组呈整合接触。

长2油层组为灰绿色 、灰色、浅灰色中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暗色泥岩 ,可见较完整的新芦木叶干化石(图版Ⅱ-15) 。F30井上部产有以浅灰色 、灰绿色细砂岩为主的大套油层,F6井下部为浅灰绿色细 、中、粗砂岩。自然电位曲线呈高幅钟型、箱状负异常,视电阻率为锯齿状。该油层组厚113~180 m ,与下伏长3油层组呈整合接触 。

5.延长组第五段

该段主要为河流 、三角洲相沉积 ,岩性为上部灰绿色、浅灰色泥质岩为主,下部砂岩、泥岩等厚产出。盆地内由于遭受后期剥蚀,残留厚度分布差别很大 ,马坊—姬原—庆阳—正宁—马栏一线以西的盆地南部 、西南部甚至全遭剥蚀而缺失,庆阳—华池一带仅在残丘上分布,一般厚约20~230 m ,西南缘华亭一带厚度可达800 m。盆地内岩性变化也较大,北部较粗,东南部偏细且夹多层煤线 ,西南缘华亭一带岩石颜色呈灰黑色、以泥岩为主夹煤线 。该段孢粉组合以单缝孢为主,含量为27%~38%,其中离层单缝孢Aratrisporites含量由下伏地层的2.5%猛增到该段的12.6%甚至更高(28.1%)。该段主要为长1油层组。

长1油层组下部为深灰色、黄绿色泥岩 、粉砂质泥岩与粉细砂岩互层 ,上部为深灰色、灰绿色泥岩、灰黑色碳质泥岩夹页岩及煤线,露头剖面可见保存较完整的近垂直于岩层的新芦木枝干化石(图版Ⅲ-1—Ⅲ-3) 。此外,F4 井见暗紫褐色 、浅灰绿色、烟**泥岩、砂质泥岩风化壳产物 ,夹棕灰色砾状粗砂岩薄层;F6 井产细 、中 、粗砂岩;F7 井中部含大量植物化石碎片和瓣鳃类化石。自然电位曲线总体平直 ,下部夹中幅指状负异常,视电阻率为锯齿状。长 1 油层组因遭受剥蚀而多保存不全(本区东北部 F11 井区局部缺失),厚0~340 m ,向南HS1井区增厚到340.5 m;与下伏长2油层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侏罗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

中华空棘鱼的物种简介

迄今已知的地球生命出现早期的最高等动物化石 Myllokunmingia

1999年11月4日,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权威科学刊物《自然》 ,以最高规格刊载了一篇划时代的地球生命科学论文--《华南早寒武纪脊椎动物》,介绍了两块发现于中国云南5.3亿年前早寒武纪筇竹寺地层中的鱼化石——海口鱼与昆明鱼 。这两块鱼化石把人类所知的脊椎动物产生的时间向前推进了约4000万年,是地球早期动物进化研究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1997年8月 ,云南地质科学研究所的地质学家来到昆明海口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发现了与澄江动物化石群中云南虫脊索动物大不一样的东西,竟然是一条鱼 ,而鱼是脊椎动物,比脊索动物更高级。这一发现又经过与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共同研究,把它取名为海口鱼 。1998年12月 ,专家们又在昆明海口地区发现了第二块脊椎动物化石 ,被命名为昆明鱼。

1999年4月,在早期脊椎动物起源及演化重大事件国际会议上,中国科学家向会议展示这两条鱼化石的照片时 ,引起全场强烈轰动。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迄今已知的地球生命出现早期的最高等动物化石,这一发现代表了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中最重大的关键性突破 。英国和德国的著名古生物学权威都一致认为:这是了不起的发现 ,是20世纪国际古生物学界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中华空棘鱼(Sinicoelacanthus)

脊椎动物亚门

鱼形超纲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肉鳍亚纲(Crossopterygii)

总鳍鱼目(Crosopterygii)

空棘鱼目(Coelaeanthiformes)

空棘鱼科(Latimeridae)

中华空棘鱼属(Sinicoelacanthus)

空棘鱼类起源于泥盆纪,中生代时特化。过去认为这类鱼在白垩纪以后即绝灭了 。1938年在东非海岸捕到活的空棘鱼——Latimeria(拉蒂迈鱼),长1.5m ,方知此类并未绝灭,拉蒂迈鱼是很好的活化石。现在已找到它们的群居地——科摩罗群岛的深水区,生活环境可能比以前有了变化。

我国广西凤山早三叠世的海相层中发现空棘鱼类的尾部化石 ,名为Sinocoelacanthus(中华空棘鱼)  。

中国发现的空棘鱼化石包括浙江长兴鱼、云南孔骨鱼和广西凤山中华空棘鱼等。

关于“地层特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己博潇]投稿,不代表吾尔凌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ino520.cn/zhis/202508-14315.html

(24)
己博潇的头像己博潇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己博潇的头像
    己博潇 2025年08月24日

    我是吾尔凌的签约作者“己博潇”

  • 己博潇
    己博潇 2025年08月2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地层特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层特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富县地区沉积盖层主要包括中上寒武统...

  • 己博潇
    用户082405 2025年08月24日

    文章不错《地层特征》内容很有帮助